时间:2023/12/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玉手串通常由多个珠、管等串饰用丝绳之类串成一周来佩戴。

手串的起源是佛珠,又称念珠,是念佛或持咒时用来记数的随身法具。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兴起,手串逐渐流行起来。到了清代,手串材质多样,串珠精巧,穿配也很讲究,一些清宫旧藏中的手串甚是精致。清代手串并不戴在手腕上,而是拿在手中或者挂在衣襟的纽扣上,当作佩饰佩戴。如今,手串常被戴在手腕间,且材质繁多,供人选择的余地很大。

手串串珠的粒数不同代表的含义也不同,寓意与佛教洲源甚深,有颗、颗、54颗、42颗、36颗、18颗、14颗、6颗等。常见的有颗,表示消除种烦恼,求得身心安定;36颗,是将颗化繁为简,便于携带;最常见的是18颗,清代又称作“十八子”,数目吉祥也方便携带。十八子寓意了佛教的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14颗,代表十四种无畏功德。

从式样搭配上看,它与朝珠类似,一般也有佛头、佛头塔、背云、坠角等,但要更随意一些。清代翡翠十八子手串,,由十八颗翡翠珠串成,上面一颗碧玺结珠,又有碧玺佛头和佛头塔,佛头塔下边系着金刚杵和碧玺的背云,又有两颗滴珠式的碧玺作坠角。而现代手串只要佩戴美观,适合佩戴者手腕就可以,串珠数量不定,搭配也很随意,也不再论及佛教的寓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70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