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全球经济遭遇冲击。

适应变化最快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中国网民。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也不例外。为了应对压力,大家掀起了一阵“消费变化新趋势”,上下双行(消费成本降低,性价比提高)。一个叫“”的网站,疯狂刷屏!

在,10元就能买下Coach、ToryBurch等轻奢代工厂的首饰;20元能买下高贵冷艳的MUJI茶具;元能买智能手机——东西价格只有淘宝的1/6,不到实体店的1/10!物美与价廉并存。

论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这件事,没人比得过中国网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欣喜地在网上分享在买到的好东西。在B站、知乎、豆瓣搜“购物指南”相关话题,播放量百万,收藏上万,点赞上千,网友直呼“宝藏网站”、“不说了我去下单了”……

大家想尽办法降低了消费成本,提高了购物的热情和性价比。“刺激消费“和”消费降级”两不误。

面对紧张兮兮的经济,中国网民分分钟找到消费新玩法,游刃有余。

危中找机倒逼供应链改革

年,所有人都要学会危中找机,游刃有余。普通人、企业、国家和产业都要学会。

因为经济增速放缓不是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震荡,而是长期挑战。

早在年,中美贸易问题出现,每当美国放出搞事情的消息,股市都会吓得不轻,当年上证指数从点跌倒点。到如今,股市似乎对美国的嘴炮有些麻木了,“取消8月15日的第一阶段协议勘定?”“您请”。

股市从贸易问题中解脱出来了,实体经济遭受的创伤却仍在继续。

经济行为内含了对增长的预期,企业家们基于预期进行扩张、投资。但贸易摩擦打破了原有的预期,蛋糕相对变小了,竞争变得激励,企业生存就会变得艰难。出口板块首当其冲。截至年07月,我国出口数据才微微超过年12月。

聪明的外向型企业,早就开始布局“转内贸”了“。未来三年,几乎所有外向型企业都会转向内贸,而且必须一定会走这条路。”

所以,不要觉得“内循环”是因为疫情冲击才提出的,这样的需求、趋势从逆全球化的风刮起那一刻起,就已开启。疫情只是催化剂而已。

人们常说,怀念21世纪初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国加入WTO,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主要趋势。那样的黄金年代,先暂封在历史里。现在要认清变化,打气精神度过当下,全副武装应对未来。

当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增速减缓,当企业转战内贸,当国内被寄予更多的增长期望,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想办法把蛋糕做大,尤其是内部蛋糕。否则,留下的只会是企业厮杀的惨烈和居民收入下降的悲哀。

怎么做大?保持开放、提升效率!

中国金融开放、进博会,这些都是开放。

改革呢?社会的各个部门、板块都要提升效率。也许你听说过银行“让利”,但你很可能没听说过供应链改革。

回顾年疫情初期,生鲜行业供需冰火两重天——生鲜电商订单暴增、供不应求,但全国农产品却出不来,农户损失惨重。传统供应链多级交付制、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

中国政府助推主要钢铁企业铁矿石交易上区块链,促进铁矿石交易的供应链整合,提高对外采购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

方方面面的供应链都需要提升效率。实际上,有产业链就会有供应链,就会有提升效率的空间。

而几乎所有供应链效率提升,都离不开数字化。毕竟,供应链的提效就需要整合,而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整合。

所以,就衍生出了大量供应链信息平台,最典型的,就是疯狂刷屏的“国民购物之光”——,也就是阿里巴巴。

如何创造供应链价值?

是阿里的老业务了。比淘宝还早。

作为国内头部的B2B电商平台,主营业务便是国内商品的小额批发,向商家输送货源。本是深耕于B端市场流通采购的平台,现在却破圈成了全民消费的宝藏平台,根正苗红的TOB端平台街头巷尾热议。年6月,先登AppStore购物榜第一,很快冲至AppStore免费总榜第一,成了国民级App。

叶檀财经用人话聊聊的运作与案例,好让大家理解为什么能提升供应链效率、创造价值。

大多数人都知道,是一个让厂家、批发商卖商品,零售商下单批量买商品的线上平台,一个线上双边市场。疫情一来,大量线下批发市场关门,要继续做零售生意的企业主,原来供应链就断了。而企业入住一个体量够大的线上双边市场,就不需要这种担心。

这种线上双边市场并不稀奇。仅仅这样就能为供应链提效、创造大量价值了吗?当然不是。

做的,是干实事,把“数字化经济”技术和服务发挥到极致。对于中国殿堂级别的电商品牌阿里巴巴,这两件事就是它的利器,也是它最擅长的。

看肌肉——“数字化经济”技术。为了给线上交易加速,减少沟通成本,运用了新技术。在平台上,买家可以VR看厂、看到工厂3D全景,随时和厂家视频洽谈,用手机看产品。

卖家可以每月参加“线上展会”。为了促进贸易匹配,让合适的供应商和买家更快找到彼此,和传统贸易功能一致,但效率更高。之前多次到广州、德国科隆参展,展位费上万,挑好位置要加钱,搬搬抬抬布展忙了好几天,没想到来展位转的一半以上都是同行。性价比不太高。

看软实力——服务。硬核技术导致可以吸引最好的工厂集中进驻平台,提高了货源真实性。自然良性循环,利好买家。

强大的数字匹配也让卖家接触到的买家足够精准,来的人就是来谈生意的,逻辑和淘宝页面“千人千面”同理——让用户接触到的是自己想要的。

是怎么干实事的?

前文说过,上半年,线下批发市场一关门,零售店主就急了。根据阿里巴巴副总裁汪海的讲述,上半年,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后台搜索数据,快速整理出了买卖方需求,帮双方“连连看”,帮企业营收,完成了中国制造业供需大匹配。

大年初一早上8点左右,阿里成立全球防疫小组,几千人参与,在全球“搜刮”口罩,运至中国。待中国疫情好转后,又调度国内产能,把口罩运往日本和欧洲,完成了全球供需大匹配。不要以为只是收集口罩那么简单,口罩供应链中设备不足、熔喷布不足,这些细碎的断档,阿里都要重新“接骨”。

的技术与服务从线上渗透到线下,从全国渗透至全球。

以上都是提高贸易效率的措施。除此之外,还为客户提供出色的CRM和SRM系统。金融服务方面,为买家提供账期,为卖家的资金周转提供担保机制。最最最实在的是,收费必须合理,仅仅需元/年的年费。

几家欢喜几家愁。就像零售电商让线下很多实体店失去了生存空间一样,一路走来也要披荆斩棘,冲击全国万万批发市场和中间商。

只希望,各个产业链的供应链提效整合结果不会是一家独大的局面。避免垄断,有适当的竞争总是更好的。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朴素的祝福,也是的愿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14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