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治白癜风最好 http://www.kstejiao.com/ 多少被我们抛弃的东西,他人拾起来便成了珍宝。——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乔治·梅瑞狄斯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对文化的传承,也往往隐含着独特的意义和情感。在中国文化里,婴儿满月或过周的时候,有戴长命锁的习俗,以此表达亲人对宝宝健康成长的祝福。长命锁也叫“寄名锁”,一说最早起源于汉代端午节五色丝线的使用,汉代《风俗通义》中说:“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也有说长命锁起源于璎珞,元代外族统治时,于汉族妇女中较为流行,又通过明清时期的演化流传至今。 年,新密市来集镇梦祥银银饰锻制技艺入选第五批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梦祥银就是从打造长命锁的一名银匠起家的:“我是一位年轻的首饰匠,日夜不停锤击敲打,金在我手中,银在我锤下。它们不停地伸展、变化,为的是纤手上的美丽,耳垂上的优雅。我是一位年轻的首饰匠,日夜不停敲击捶打,善良的心底犹如黄金,纯洁的心灵犹如白银,为了人人能够佩戴上它,我不分昼夜锤击敲打……” 这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首饰匠所写的诗,而在梦祥银的生产基地,一位被专门从云南请来的银器工艺大师正在一锤一锤的敲打着手中的银壶。在他不远处,十几把这样由一块银片打制而成、无焊接的银壶已初具雏形,静静放置在那里。壶体被敲打过的痕迹如鳞片一般,闪闪发亮,闪烁着手工制造独有的光泽。这位师傅说他的手艺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这样一次次重复不停的敲打,他并不感觉枯燥,因为他会根据人们的需要打造出他们所能想象到的银器。而李杰石更是从跟着自己的第一位银匠师傅走街串巷、给人打造首饰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写出《我是一名首饰匠》的李杰石,出生于新密市来集镇苏寨村。由于家庭贫困,懂事的他经常在放学后帮父亲在砖窑干活。他起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靠文学改变个人及家庭的命运。然而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如果骄傲未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 年,十九岁的他从家乡到郑州打工。在这里他当过搬运工、装卸工、泥瓦工,饭店后厨也曾留下过他的身影。现实的打工生活,与做诗人的梦想是有差距的,一天数元的收入也无力改变家庭的现状,但流过的汗水、经历的困苦锻炼了他的意志,也使他认识到需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改变命运。 两年后他回到家乡看望家人时,经亲友介绍认识了同是回乡探亲的银匠师傅高建华,而这也为他打开了另一个通往世界的窗口。从此,他开始了他的银匠生涯,怀揣着年轻的梦想,离开河南在泰山脚下学艺,跟着师傅走街串巷,走遍山东的许多地方,为人打造银器。 学成归来的他在郑州自己创业,一锤一锤,不停地击打,为人打造首饰。靠着精湛的手艺、诚恳的态度,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顾客,年他在郑州商业大厦开了一个银匠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意识到市场的需求,他开始拜更多的师傅学习银器制作工艺,老银匠刘国乾便是其中之一。刘师傅祖上世代都是银匠,明代自江西迁至河南,将银锁制作中的錾刻、烧熔、景泰蓝等手艺倾囊相授,从此也让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得以传承。 从年至今二十五年,从一名首饰匠到一家小作坊,再到今天的梦祥集团,一路艰辛。这是一个贫穷农村个体和家庭命运的改变史,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如今在梦祥银新密生产基地,就有多名员工,其中60%以上都是本地和周边的村民。这让许多本地人不用背井离乡,就可在当地培训就业。除了为本地创造就业机会,梦祥银还在当地资助希望小学,修筑社区,为家乡出资修路,慰问高龄老人。 在李杰石看来,有钱了仅仅是富,但还不“贵”,因为这些财富只跟自己有关,与别人无关。一个人一生要照顾和帮助很多的人,才能“高”从而“高贵”。也许他没有实现成为一个诗人的梦想,但不得不说在这平凡的世界中,他靠着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了一个诗意的首饰世界,从农村的土地中走出了一个现实而诗意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6347.html |